查看原文
其他

轻松让孩子爱上写作,特级教师建议这样教!

2016-08-30 景洪春 星教师

景洪春

上海市特级教师,闵行区教育学院小学语文教研员,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方面有深入研究,出版专著《为你解忧》《景洪春讲语文》《我们这样教作文》。



我常常发现,学生写教材规定的命题作文不如写自由作文兴趣高,写出来的文章也不如自由作文鲜活。比如,三年级孩子写的是《我眼中的秋天》——《菊花》;五年级孩子写的是《给英雄的一封信》——《我的理想》……这些无趣的题材,只能逼着孩子们挖空心思或胡编乱造,或抄袭他人习作。

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篇一年级学生写的作文《中山陵游记》,内容是这样的:

今天,学校组织我们去中山陵春游。我在中山陵看见三个孙中山,一个站着、一个坐着、一个躺着,我在中山陵呼吸了新鲜空气,撒了一泡尿,就回来了……春游真好玩!

这篇天真无邪、真实率真的作文引发了我的思考:什么样的作文是好作文?怎样教孩子写出这样的作文?



习作是自由的言说


每位教师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写作教学计划,我也有自己的写作教学计划。学校开展科技节种植活动,就写两三周的观察日记;班级学生偏爱美食,就写《我身边的吃货》;临近毕业,怎样用文字留住每一位师生,那就挑一位,写人物素描。

有时,学生不喜欢写教材作文,我就在班级里开展征题活动。因为学生每天都会轮流写“班级日记”。这本班级日记相当于学生的素材宝库,需要时就从班级日记中选出公认的有意思的素材,在征题的基础上,很多学生无所顾忌地写出他们想写的文章。这些自由作文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新意,作文变得既有意义又有趣:


《我们班的“乌鸦嘴”》

《囧人囧事》

《摔了一跤问题真多》

《被遗忘的“三八”节》

《要不要告诉他(她)》

《数学,等着瞧吧!》

《笔芯断了……》

《“谈恋爱”可不是随便说的》

《心儿怦怦跳》

《逃签的N种方法》

……

《我们班的乌鸦嘴》抒发同学不幸言中下雨取消春游的懊恼;《被遗忘的“三八”节》“声讨”三八节老师没有“照顾”女生可以不写作业;更有意思的是,高年级的一个男孩因为在琴房和一个女孩一起练琴,被朋友嘲笑说是“谈恋爱”,他很恼火,写了一篇《谈恋爱不是随便说说的》,没想到,引起了大家的共鸣……

在学生最想写的时候让他写,效果最好,这样的写作经历也会成为他的成长记忆。

开学时,教英语的老师调走了,学生特别不舍。于是开学的第一次随笔练习中,我照例布置他们写《开学新鲜事》。结果,一大半学生写的都是这件事。其中,思仪同学还以《我班的麻辣小火锅》为题写出了她对这位老师的爱与怕。正好那段时间,班里流行写毕业纪念卡,小季同学还建了一个微信群,叫“永远的五(3)班”,把我也加了进去。看得出,无论男孩还是女孩,都对老师的离开很不舍。我决定抓住学生难得的写作激情,适时安排一次作文。

首先,请思仪同学再写两篇。于是她将班级语文、数学、英语三位老师比作不同口味的火锅,相继写出了《我班的超级麻辣小火锅》、《我班的原味小火锅》。这三篇“小火锅”系列被我推荐到《作文月报》上连载了三次,从此,她名声大振。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都知道这个思仪,我也颇为得意,又继续为她鼓劲儿:“快毕业了,何不为38位小伙伴们各写一篇人物素描作纪念?”

接着,我又请每位学生挑一位自己最熟悉或最想写的同学,写一篇习作,交给思仪审定,再修改完善。我俩一拍即合,便开始了《永远的五(3)班》的撰写。从三月开始,历时二个多月,思仪或批阅、或修改、或分享、或鼓励,无论是写作者还是阅读者都感到一种成就感,我也暗自开心。因为,学生的成长才是为师者最大的成功。

不知不觉中,38位学生完成了三万三千字文集《永远的五(3)班》。 



好作文永远是生活的馈赠


其实,好作文永远是生活的馈赠。鲁迅小时候在乡下住了一段时间,与小伙伴有了感情,他们一起去看社戏,一起偷吃罗汉果,这都成了鲁迅心灵中美好的影像,日后写出来就是《社戏》。杨绛先生在生活困难时期,时常得到一个老人的照顾,这个老人为钱先生拉车,给他们送鸡蛋和香油……久而久之,杨绛先生对这个老人生出一种愧疚,以为自己似乎多吃多占了……这就是现在中学课本里的《老王》。

我认为,习作内容应从学生原汁原味的生活中来,让学生感觉到习作就是他们真实的生活的再现,习作的过程就是他们生命的历程。

有一次,我布置学生观察冬天,要求连续观察一周,要突出冬天的冷。每天素材本收上来后,我总要有针对性地指导、点评。我告诉孩子们,首先,天气寒冷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写,比如:风、雪、雨、气温等等。第二,要抓住人们容易忽视的人、事、物来表现天气特点,可以采用侧面描写,比如人们的衣着变化,餐桌上的变化、气温变化等等,这样观察更有新意、有意思。

朱奕澄同学选的角度就很好,他对冬天里的风进行了细致、深入的观察,选择了树叶、小狗和红领巾三种风中特有的事物来写,分别拟了三个小标题“风,好大!”“风,真冷!”“风,可恶!”来表现风的特点。他写出的习作《讨厌的风》语言俏皮:


似乎体育课下课前老师的那声“解散”一样,让树叶们顷刻间打着圈儿向四面八方散去。有几片树叶竟“奋不顾身”地向我们的车窗扑来,也许它们是想躲进我们车里取暖吧!

看,平时老爱冲着我们吐舌头的小狗此时也在大树下缩成了一团。哟,它的主人还给它穿上了一件带帽子的小毛衣呢!

只见红领巾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拎着,在空中飘到东,飘到西。为了抢回我的红领巾,我跑!我跳!我拉!可都是徒劳。顽劣的风就是不肯把红领巾还给我。形势逼人,妈妈也赶来助阵……终于,红领巾躺在地上不动了,大概风也累了吧……

试想,如果没有细致的观察体验,他也不会写出这样的妙语来。

而马逸云同学则抓住冬天早晨起床时人的感受来写,使人感到真实、具体:


我不想起床!但妈妈还是把我拉了起来,就像把我的上半身扔进了冰箱。妈妈赶忙帮我穿衣服,我努力把头伸进毛衣领口,可是怎么也伸不出来,原来妈妈给我换了一件高领毛衣。哎,要是漂亮的衬衣能帮助调节体温那该多好,我就不用穿让人难受无比的高领毛衣了。

大家都知道,作文选材很重要,既要选取体现真实生活的,还要选取孩子视角的材料。小学生年龄小,意识发展程度低,生活在梦想的王国里,他们整天不知疲倦地做着游戏、涂画、说唱等事,他们看世界则具有独特的视角,其片面性和不成熟性恰好成就了他们表达的诗意。

三年级的邬济舟同学选择了“让袜子变身毛毛虫”这件事来写由袜子破了引发出来的故事。破袜子被同学看见了,尴尬的“我”在手工课上把破袜子做成了“一条活灵活现的毛毛虫”,回到家爸妈夸“我”能随机应变,有想象力。这种事是大人们无论如何也不会去做的,完全是从孩子的视角观察所得:


当时,我真恨不得挖个地洞钻进去,但转念一想:袜子穿久了,破个洞,不是件很正常的事吗?有什么大惊小怪的?

在同学们“关注”的目光中,我索性大大方方地把袜子脱下来。看,这只袜子又长又软,条纹清晰,就像是一条可爱的毛毛虫。把它扔了,真不舍得啊!

有了,我爱做手工,而今天正好上美术课,我带了剪刀,不如……想到就做!我拿出剪刀,在袜子上三下五除二地剪了几刀,呀,“一条活灵活现的毛毛虫”就出现了!

同学们见了,都不再取笑我了,而是换成了羡慕与敬佩:

“哇,你的手真巧!”

“你太有才了!”

“这是我见到的最有创意的‘毛毛虫’!”

……

在同学们啧啧的称赞中,我有些得意地把“毛毛虫”小心地放进了书包。

邬济舟同学笔下的“毛毛虫”多可爱呀!事情很小,但在孩子的笔下,记录了生活的真实滋味:有发现袜子破后的尴尬,有做“毛毛虫”的快乐,也有成功后的得意,还有被夸奖后的快乐。这些丰富的体验完全是孩子独特的体验,这样的素材就是儿童生活所独有的。

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作文矿藏,作为老师和家长,要善于引导孩子去发现生活之美,要鼓励孩子去大胆地描写生活,去记录生活中的每一处感动,要对生活中的纷纭现象发出自己的声音。试想,如果学生能将身边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,再条理清楚地组织文章内容,做到文从句顺,这样的作文难道不是好作文吗?



信手拈来是作文



刚升入四年级,我发现学生写人物对话时,尽管能注意到运用不同形式的提示语,但形式单一,多为“某某说”“某某问” 等。于是,我尝试着进行单项仿写训练——学习“提示语不带说”。

首先,我告诉一部分作文水平处于中下游的学生,“字不够,对话凑”。他们很乐意接受这种写作方式,将原来习作中的叙述改为了对话描写,文章顿时活泼许多。接着,我又告诉部分作文水平处于中上游的学生,“提示语不带说”可以使文章从“一般”变得“精彩”。

过了一段时间,课本中的对话描写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,于是,我带着学生进行专项摘抄,一个阶段专门摘抄书中的提示语。以下是学生从《新语文读本》(7)中选取的:


回到办公室,男子仍然叫屈不迭:“冤枉啊!你凭什么说我是小偷?你这人也太武断了!” (提示语写出了人物说话时的神态,“仍然”与后面的语言一致,给人一种画面感。)

“不!”胖子一边喊,一边靠近他。(人物动作与语言极为协调,给人身临其境之感)

“牛奶?……等一等。”爸爸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,“你的彩票又是从哪儿来的?”(提示语写出了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变化。)

学生摘抄后,分类指导与讲评很重要。以上三句的指导画龙点睛,将习作技巧融入精到的点评中。每次单项训练后,我顺势将学生习作中的精彩对话拿出来讲评,并组织学生互评互改。这样坚持了一个学期,绝大多数学生写人物对话时,都不爱用“说”,习作面貌大大改观。

我还发现,不少学生写作存在语言啰嗦的问题。要解决这个问题,首先要明白习作不是堆砌辞藻。同时,还要学会观察和思考。在我与学生共读汪曾祺的作品时,发现汪曾祺的句子强调一个“短”字,三个字能表达的绝不增加到五个字;一句话能说清的绝不拉成两句话;文中多处用口语来写,有精神、更有回味。例如,在汪曾祺的《咸菜茨菇汤》中,有一段是值得小学生模仿的,尤其是那些容易犯“啰嗦病”的学生:

咸菜是青菜腌的。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,偶有卖的,叫做“黄芽菜”,是外地运去的,很名贵。一般黄芽菜炒肉丝,是上等菜。平常吃的,都是青菜,青菜似油菜,但高大得多。入秋,腌菜,这时青菜正肥。把青菜成担的买来,洗净,晾去水气,下缸。一层菜,一层盐,码实,即成。随吃随取,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。

韩森同学仿写了这个作品,在他的《腌辣椒》中,是这样描摹的: 


入秋腌辣椒,这时青椒不是很辣,把青椒成斤地买回来,洗净,切成一段一段,下缸。把青椒浸泡在由花椒、酱油、香油等制成的汤水里,盖上盖子,即成。两三天后就可以吃了,这种腌辣椒放很久都不会坏。


根据学情和实际需要,在一个阶段选择某位经典作家的作品,他的文字风格就会慢慢渗透到儿童的写作中,学生的语言面貌自然会发生变化。


【本文为综合编辑,欢迎朋友圈分享,如有侵权,请作者联系处理。】

责任编辑丨张丹丹


点击"阅读原文“,一键购买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